Friday, May 30, 2014

溢隆_成佛之道p63-82_心得报告

这一次总算理解了解到何谓正见。之前知识理解到正确的见解,就不断地阅读经典,听经,来来去去都无法归纳起来,因为东听西看的,一块一块不完整。在这段日子里,我体验到见的重要性。在现今的社会,我们不断地被这社会给灌输这社会要的东西,大家都不断地往这方向去追。我有一个经验,就是我刚到新环境工作时,我不能融入这里的处事方式,我就一个人不断地向前冲,不断地撞。这段日子里,我真的很苦,很痛,但我并不觉得白费,反而这些事我往后地资粮。虽然遍体鳞伤,头破血流的,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有人会说其实可以不必这样做,还有其他的方式,对,我不否认,但他说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我没有真正尝试过我不知道。
最近有一位朋友也面临我之前的问题,他告诉我他的同事全部都装傻,我也陪他们装傻。我听了后只告诉他,装傻可以,但会不会装装下也跟着傻了?就好像我也曾想过不想再参加行愿茶会,有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也会出现,但是我知道这只是霎那间的感受生起,也许下一秒就不一样了。其实行愿茶会没有问题,读的书没有问题,写心得报告和来分享没有问题,问题就是自己的见有所偏差。这就会慢慢的引生读的书很硬性,写心得报告是责任,来分享要用很多时间,我知道,我看到,我也明白我只能做能做的事就好了,但什么是能?我一直将自己的价值放得很高,我能做的一定很高,没有一定水准我不做。
这样的见,让我饱受痛苦,但却让我看到问题所在。能做到20分的就做到20分,能看完一页就看一页,没有我一定要做的!用这样的心态,心会很宽,不仅会宽容别人,也能宽恕自己。


[随喜您学会了观照自己,看到“我见”的执着。放下自己,就能欢喜地接受。]

溢隆_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向上发心修学归纳起来有三类,即是增上生心,出离心和菩提心。
虽然增上生心是在佛法中的下品,但在人间是上品。有个哲学家曾说过人要往更高的层次去必先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在佛时代,佛陀都会先让来者解决了饥饿的问题后才开始讲经说法。所以一个凡夫如果在生活方面无法得到满足,他很难会想到来修习佛法。那怕此人有厌倦出离心,但没有正确的方法,即只能不断地受苦。
以前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纳闷,不是自己要的生活,很厌倦自己的生活,很想出离,但怎样出离呢?我接触了佛教,也跟着修习,我并没有过得很好。当听到一位法师说起如果学佛学到起更多烦恼,那就不对了。学佛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地有活力,我就开始去看自己。感觉上就在这一两年内,我让自己快乐,让自己满足,关心自己,因为我发现到没有任何一个人更加地爱自己。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未必做到。
当自己理解了解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有福报时,我才明白什么叫感恩?有位老师告诉我人就只是不断地要画蛇添足,有了这个就还要那个,已经足够了还要再加。之后老师又告诉我其实有已经很好了,多一点就是锦上添花,不必强求。但是我感觉到心突然间宽了,原来自己的思维不正确。所以不能理解到体会到自己是比别人过得很好的话,我们不会满足,更别说出离。
在阿含经佛陀曾说过在家居士的安乐八法。如要这一辈子都安乐有四种法,一是具备谋生能力(方便具足),二是能妥善地收藏,守护自己的财产与粮食(守护具足),三是能结交具备信,戒,施与慧的善友(知识具足),四是能量入为出,使财务收支平衡(正命具足)。二要下辈子也能得到安乐,也有四种法,一是对如来的正觉生起恭敬,建立信心,不会被动摇(信具足),二是坚守五戒(戒具足),三是心离坚吝污垢,常常布施(施具足),四是如实知苦,集,灭和道四圣谛,具备抉择成就灭尽烦恼的慧力。
当我又被烦恼卡着时,我会寻求帮助,因为我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我会尽我所能地坦诚说出自己的问题,尽可能不隐瞒,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个关键。我发现到有时候我会很生气,我已经很难过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落井下石,羞辱我?我会开始辩解,还好我有时能看到我是来请求别人帮助,且不管那人的语气好不好,重点是道理有没有在,所以我将声音和意思分开,我只是理解意思,结果很大不同。如果找人帮助,自己已有方法,别人如何帮得了自己?
虽发心修学分为三品,但却相依相摄。就如玩拼图,目标是拼好整个。但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开始时只能拼到一些,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所拼的图案,我们不能看透整个图像。在这个过程有所理解错误是一种经验,因为它让我们明白到如果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能完成。在现阶段我只能一步一步地,一块一块地去凑合起来,坚信自己能完成,其余的就交给所谓的因缘。

[每个发生都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突破它就是断除自己的惯性反应。]

[发菩提心,有所行动后,必成正觉。]

俊杰《成佛之道》p64-82_心得报告


正信皈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当一直背这句偈诵的时候,心里突然有少许的震动,发现自己的正见不是很圆满,比起其他行者,我的正知正见真的还有待进步。当我的心中起了不好的念头的时候,或是说心里不净的时候,我无法跟我的潜意识沟通以去除不净,反而还会执着于这无明。

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他,善行不善行,佛子应谛查。

皈依受戒之后,以正式成为真正的佛陀的在家弟子,应该更加去观照自己,尤其是心净或不净的那部分,需要继续去努力的。

有报必由业,微小转广大,能引或能满,决定或不定,现报或后生,诸业不失坏。

之前看过百业经,佛陀一直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这成佛之道所讲的无异。我自己的习性等等,都是由前世做过小小的业而感应而来的,但是业性本空,所以自己还可以把自己往昔的业给忏悔,让我未来的修行路上更加顺畅。

俊杰

祝福大家

[当心里起了不净的念头又无法去除时,就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常常念就能净化贪瞋痴烦恼。]

雪妮《成佛之道》P63-82_心得报告


业力?何谓业力?果报?何谓果报?原来我们睁开双眼看见的这个肉身,这个身体就是果报。而业力就是我们的身语意,思维与动作。每一刹那无不在造业,当中包括善业及恶业。

       在读成佛之道的这一段,发现它不离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与人,乃至整个世界。大家都生活在共业里。就如同住在同一个国家,就会有同一个国家的共业;同一所社区,就会有同一所社区的共业。同一所学校,就会有同一所学校的共业;同一个道场,就会有同一个道场的共业。同时,就如同成佛之道所要让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正信归依,修于正见及正命,为成为得人身(人生)最基本的一个做人的原则及方向盘。在这个网路资讯爆发的时代,物质泛滥导致修于正见,就像大学里的小学生修习于小学里的道德教育一样。比如: 不可随地乱丢垃圾。当你想丢时,那无明念起,顿时就会有乱丢垃圾是不恰当的正念提醒。另一念就会帮你掩饰说没关系,每一个人都一样,没人看见,垃圾嘛,谁曾经没有丢过的新小恶业出现。如《法句》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建立做人的基本原则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修于正见。难怪,印顺导师会说开悟不开悟其次,修于正见再说。让人能够修于正见,最终归回于为何喜欢乱丢垃圾?喜欢(执着)丢(动作),久而久之成了惯性动作。为何不可以乱丢垃圾?(自我无明挑拨)而乱丢垃圾(排他及自私)。人们不晓得,怕碍眼麻烦,随手就丢,反而制造麻烦。而往往忘了我们是垃圾的制造者。而垃圾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当我们乱丢的那一刻,我们和垃圾没有两样。因为大家都共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都有各自的责任。不管是袖手旁观者,垃圾制造者,垃圾购买者,垃圾使用者,环保分子者,环境破坏者等,都无法逃脱业力及果报,还有绵绵不断的因果生灭。大家都有各自及互相借镜学习的地方。唯有一直不断地学习,修习,进而才能进一步地了解印顺导师所写的生死常相继,圣者得解脱,凡圣缚脱异,深信勿疑惑。

       何谓圣者得解脱,凡圣缚脱异?明白人生是苦,人生无常。了解产生苦的源流,源自自己 无明。(妄想,分别,执着)如何可以深信勿疑惑?从基本的不相信到相信,然后相信到深信的过程中勿疑惑,对于普遍处在这样子的社会构造的我们是很难做到圆满。就好像一个完美无瑕的产品,而这个商品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而且,是不需要给钱购买的。同时,还可以分享给大家。但是,他们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产品不会告诉你它有多好,它只需要你一直去试,自己亲自试了,不需要抱着任何想法,就只是去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它也不像市面上所认知的过度美化粉饰包装的商品,但却毫无营养可言,反而伤害了健康一样。虽然,不同的商品会有不同的拥护群。但是,身体及觉知会告诉你,停一停。别画地自限,我们就像印顺导师所形容的升降机之枢纽,一切都是自己决定。是否下十八层地狱还是上升至第几层天。还是Press  [ G ] (Ground Floor) 一切归零,重返人间这一块土地。然后,一直不断地学习。

[是的,来人间就是要来不断地学习,让自己有所不同,改变不好的惯性,最终才能完成圆满的人格,成为圣者。]

Tuesday, May 27, 2014

雷葆慧_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在修行的道路上发心是求向上的进步,希望来生比今生好。但在佛法中,这是不是彻底的,因为人有不同的根性,适合听者的根性以授浅深不同的法门,所以自己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願而定。
学佛之后,让我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就像一匹散乱野马的心,烦杂的心,迷惑的心,等等。。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平稳,快乐的心呢!唯有发成佛的大志願就是菩提心也即发起解脱苦难,勤行精进,可速证无上菩提。

[发菩提心后,记得要有所行动。]


雷葆慧《成佛之道》p39-49_心得报告

佛法不离於正,所以一切善法皆是佛法。听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了。自己也常犯错三个过失:
1)听法有听没有专心,有看没到,有听没到,所以做不到。
2)心会有起成见,然后就会起怀疑。
3)听了就忘得一乾二净。
看过这一集,有佛法就有办法,法如我们一片镜子,反照自己,观察自己,远离过失。亲近善知识,趣入正法,学习师长的长处,照著师长的开导去修行,处处都能得益。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把握时机修行。影响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好。立定志願,以所願为目标而前进。


【很好,知道自己常犯过失后,要忏悔才能精进修行。】

雷葆慧《成佛之道》p19-34_心得报告

【正法】是自證的境地,也是绝对完善的。
【净】不是烦恼杂染等所能缘起的所以名为清净。
【常】是超越时间性,不生不灭,本来如此。
【安乐】是没有生老病死,优悲苦恼的,是离轚的绝对乐。读到这里我的理解就能够更清晰一些,只要依著住正道就能證入於涅般的解脱。
【僧】是和合有理合与事合二种。理合就是人虽有不同,但有修持所證得的道都是一样;事合就是同为佛弟子,须以佛言教为歸,做到身和同住,口和无諍,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口同均。在理,事和合之下,自然身心清净安稳,如此才意於修持进道。因此,僧的内在含意就是清净,而归依僧也便是要内心依於净。
知道归依三宝有种种功德当下就立願做佛弟子,心受奉行,投向三宝的怀抱。阿弥陀佛!!!。


【发愿后,要实际行动才算。】

雷葆慧《成佛之道》p1-19_心得报告

唯有皈依三宝才能找到真正的依靠,佛是大觉者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这一生当中,庆幸自己有一点的福报与机缘的成熟才会进入佛教。在这个五浊恶中迷恋的现事很多,每天继续不段地搞生死轮回,真是苦不勘呀!

唯有佛教的三宝】妙用无比的。皈依三宝,使我们化凶为吉,化难成祥,止恶向善。转黑暗为光明,离苦得乐。期望达到解脱道也是人生道上最好的导航。


【福慧双修,发愿生生世世修习正法。】

Wednesday, May 21, 2014

御珑《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祝福与感恩。

来到这一章[闻法而发心],就一直在书中寻找长久以来的疑问:什么是发心,发愿?

看完后,似乎找不到我想要的绝对答案,然而师父有两句话隐约点出了发心的关键: 

1)发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2)不要偏执什么法门,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

求增上心,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吗?
发出离心,解脱烦恼,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吗?
心想,这些所谓的发心肯定不是偶然的,但应该是自然的吧。
心想,这些自然的心算发心吗?

来到最后的菩提心,觉悟的心,以大觉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功德,有大悲有大智。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呢?

然而,在这一章节的后面,这些问题似乎都不是问题,因为这些发心是相依相摄的,而且都能依法而修。而这些发心和修行的方法,从究竟的意义,无非都是成佛之道,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依相摄的。

老老实实的修行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心并非自然,也非偶然。发心是立下学佛的目标,通过法门修正自己的惯性反应,减少身心的烦恼。你必须弄清楚你的发心,学佛才会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老老实实的修行。】

御珑《成佛之道》p37-49_心得报告



祝福与感恩。

闻法因缘难得,要珍惜。

闻法态度要正确,器皿能否能装进水,种子能不能发芽,就看自己了。

闻法是切身切时的。身心生病否?要医治否?有了药,要吃否?你能坚持吃药否?能不能治就看自己了。

善知识的因缘难得,要珍惜,要尊敬。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闻法的感动只是一时的,依法实修的体证才是究竟的。闻法后的你更应该依教奉行,断除烦恼,成就闻慧。】

Monday, May 19, 2014

长智《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佛法中有下品人、中品人和上品人。一般人都是下品人,也是一般世间的上品人。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想这一世人可以过好一点,只是修人天福报,不会想求解脱。我们都会去想所修果报都会上进一些。例如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和乐、人缘、名誉、能力、财富等都会希望好一些。虽然我修行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一切。因为我们人生只有修行的路可走。但我个人修行的体验是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很顺利的解决。而且我想要的都会送到我面前。虽然这一些都要自己去争取。

虽然现在我还是觉得我是下品人可是目前这一切的发生都让我感到满足了。和其他朋友比较起来我觉得好很多。很多时候我都会看到或听到周围的朋友为了工作而忙碌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这里让我感觉到学佛是件难得的事。可以让我看见很多事情都是烦恼包括忙。


【满足于眼前的福乐,感受不到苦的逼迫,你难以发出离心。但是烦恼依然系缚着我们,你看见了吗?你能就此而感到满足吗?乘着顺境赶紧发出离心,断除一切烦恼,才来感到满足吧!】

碧莲《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修行的发心与次第,这一篇叙述得很清楚。我想,增上生心是我这种一般的凡夫俗子肯定会有的吧。现生乐而后亦乐,人天福报虽不究竟,但反正还是得修的。后来看到出离心,我反倒没什么特别感受。对于生死的流转,三界火宅还只是一个理念。

身在苦中也还不知苦,我也真是。。。。

不过疑问是有的,我们只能依这么一个次第去修吗?虽说归极为一大,但依照书面上来看,似乎是依下才能起上。但我觉得,我们修行的时候是可以直接发菩提心。依上能摄下,实修才是最重要。自救救他,自利利他,这样才圆满。

是这样吗?


【是的,你可以直接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来修行。然而,迈向佛道的过程必须以人天道与解脱道为基础,自利利他,圆满佛果。】

速媚《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闻法而发心。。。立定志愿,所作所为,以所愿为目标而前进!定了就要让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所做是否有为目标而前进;有每当做一件事情,你就会检讨你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就不会走失方向。

     向上的发心修学有三类,增上生心,出离心和菩提心。现阶段的自己应该只是在增上生心的阶段。发心修学是希望自己可以更从容的过,不要执著于事物。当看见其他人痛苦时,好想可以跟他分担,让他解脱。可是总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帮不上忙的无奈!唯一想到的就是鼓励他来行者培训营,哈哈!

     学佛之人要有智慧,不要一昧的轻信,要会去判断什么是正法。正法能让我们更坚定的修行,而不会受外道影响,走入歧途。


【修学佛法是为了让自己放下执著(自利)并引导他人走向解脱(利他),这种发心是菩提心。要弄清楚自己的发心,继续提升自己,利益他人,将修学佛法的一切功德化为您成佛的资粮吧!】

Sunday, May 18, 2014

美芳《成佛之道》p37-49_心得报告

“由聞知諸法 由聞遮眾惡 由聞斷無義 由聞得涅槃
如器受於水 如地植於種 應離三種失 諦聽善思念
病想醫藥想 殷重療治想 隨聞如說行 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 應親近善士 證教達實性 悲愍巧為說
觀德莫觀失 隨順莫違逆 佛說滿梵行 學者應尊敬
離彼三途苦 不生長壽天 佛世生中國 根具離邪見
生死流轉中 人身最難得 憶梵行勤勇 三事勝諸天"

在这章里,提到了听闻佛法的四种功德..从听闻佛法里,我们可以了别善恶,避免再造业,进而跳脱三界. 若没有听闻佛法,就不知道宇宙的真理不离无常性,无我性及空性?也不会想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答案.
虽然知道无常性,空性, 人生的意义是修行等等,但是还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没有办法下定决心出家修道.难得人身,难得听闻佛法,难得能够亲近善知识,而有如此的"不确定"的却有深感惭愧..但是现在的心就是如此..
挺羡慕那些非常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的人?左右摇摆,也是一种苦啊..

【依布施持戒禅定累计资粮,争强对三宝的信念,后才趋向出离。】

美芳《成佛之道》p19-34_心得报告

丘井空聚落 朽故寂無人 彼岸林泉樂 禮法離欲尊
正法妙難思 善淨常安樂 依古仙人道 能入於涅槃
依法以攝僧 和樂淨為本 事和或理和 禮僧眾中尊
敬僧莫呵僧 亦莫衡量僧 隨佛修行者 住持正法城
三寶真實德 無漏性清淨 化世真亦俗 佛法得長存
自誓盡形壽 歸依佛法僧 至心修供養 時念諸勝利
此歸依最尊 此歸依最勝 不由餘歸依 得樂得安隱
所說歸依者 信願以為體 歸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則能契 歸依真實義

读完了归敬三宝章, 印顺导师从化相三宝,住持三宝,深入地在讲到真实三宝。真正的皈依,不只是流于表面的皈依化相三宝及住持三宝,而是用生命去体验三宝的真实功德。 坦白说,当印顺导师提到真实三宝时,有很多名相我都读不懂,我应该都是用大脑去消化这一切。。 但就提醒自己,在生活上要常常做功课,回到不知的心及时时提起正念。希望有一天生命有所体验的时候,再看回这真实的三宝的时候,我会明白这一切。
身体皈依了三宝,那我的心呢?
印顺导师引用了譬喻来形容生命的业力,无常和五欲。从这些譬喻里也看到了自己现在的状况有在尝着“蜜糖”的滋味,而也因为有共修的力量,让自己时时会回向,提醒自己这一切时间的诸乐是无常的,要更勇猛精进;不应该有漏福报享有这一切,而不精进去完成生命的功课。
再说我结界的功课,108 拜。我有一段时间没拜佛了。行愿茶会后回去就要拜佛,在拜之前,脑海就已经浮现很多很多的想法, 也看到这是我的习性(喜欢用脑,不喜欢身体劳作),所以就乖乖去拜了。在拜的当儿,有好多好多的thinking, 但这次的发愿是希望自己的生命有所体验,处事可以圆融无碍(之前总是不够智慧,和别人共处时,不能理事圆融),所以这也成了我做结界功课的动力。
在学公案禅时,要放下很多的应该不应该,但当读成佛之道时,看到自己又升起对自己的批判(自己应该做,不应该做的);或许看到自己升起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念头后,就要放下, 然后只是去做。。


【生命的改变需如滴水穿石般一点一滴,只有突破重重难关才能到达彼岸。】

Friday, May 16, 2014

俊杰《成佛之道》p51-p59》_心得报告


这一次的心得报告并没有得到什么灵感,但是有几个问题出现了。

1)对于一个有愿要成就佛道的人,应该是修大乘不共法,可是由于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是不是应该修五乘共法先?那么这样到底会不会有些冲突呢?

2)发出离心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在家众的在没有离弃家人,亲戚,朋友的情况修三乘共法是否能究竟圆满?

我之所以会问第一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成佛,但五戒和戒定慧三无漏学还不够圆满,所以应该先修五乘共法吧,但是这有没有冲突呢?

而第二个问题是出于我对于三乘共法的好奇心而提问出来的。

俊杰

祝福大家

[1.可以先修五乘共法,依下能起上。 2.发出离心不一定要出家,要肯定了世间彻底是苦的,才会引发出离心--要出离三界,了脱生死的心。在家是顺乐行,出家是顺苦行,只要有出离心,过着中道生活,依法修行,都有可能解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