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4, 2014

俊杰《成佛之道》p105-117_心得报告

在受持五戒前,我跟我的潜意识说:受持五戒不难,只是五条戒律而已嘛。但当我受持五戒后,才发现到受持五戒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是自己的见解有误,也有可能是还没有到。但从成佛之道里知道受持五戒也是对众生的五大施之后,也是一种菩萨戒之后,心里有种法喜。之前心里定义菩萨戒为是十分难去受持的,是非常高的一种境界,以为一定要做到六度万行才叫菩萨戒。原来菩萨戒也可以很简单。

我个人认为持五戒不一定只遵守这五条,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做得更好,做好事,说好话,可以进一步的话连十善也去修。

俊杰 祝福大家


【如果能常常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就是在实践十善了。因为说好话就不会去说妄语、恶语、绮语、两舌。做好事就不会去做杀、盗、淫等恶事,存好心就能让心远离贪、瞋、痴。】

家民《成佛之道》p105-117_心得报告


以己度他情。

这自通之法,是社会和谐、生活安乐的根本。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别人的心情;这是慈悲的实践。戒,克制自己的情欲,不是别的,只因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的。

对,持戒是自愿的。

学佛初期,都会读到佛弟子理应持戒,也被教导必须持戒。可是,当时心中是有疑问的。为什么?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不是因为佛陀说的、并且羡慕持戒的功德而做呢?

种种的疑问随着修行的日子,一提一提的解答了。今天,为什么会持戒呢?只因不想要伤害他人,不想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和自己都可以喜乐。原来这就是持戒的根本,是慈悲心的实践。当看到这一点时,就清楚知道,持戒是生活,持戒是自愿的,是无时无刻都应该秉持着的。

所以,发愿五戒尽形寿。

家民合十

[持五戒不只是慈悲心的实践,佛陀也称赞五戒为五大施,既然持戒能够利己利他,自然就会有功德,而且持五戒是得人身的保证,请多多劝人来受持五戒吧!]

 

皓永《成佛之道》p105-117_心得报告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戒。以下是戒的分类:

五戒
八支斋戒
十善戒
不杀生
不杀生
不杀生
不盗
不盗
不盗
不淫
不淫(禁止夫妇的正淫)
不淫(禁止夫妇的正淫)
不妄语
不妄语
不妄语
不饮酒
不饮酒
不两舌
 
不香华蔓严身
不恶口
 
不得坐卧高广严丽的床座
不绮语
 
不得非时食
离贪
 
 
离嗔
 
 
离邪见

 

戒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忍受考验,保持净戒,达到世间和乐的善行,也就是利他。这一章只是了解戒,没有特别的心得。

 

[五戒第三条戒是不邪淫,不是不淫。如已受了五戒,有机会的话,去尝试参加八关斋戒的活动吧!]

Wednesday, July 9, 2014

佩吟《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只要摒弃自己的成见,无论听闻哪一种法门都能有所学习,所以不要偏执一个法门。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发心。只要发心正确,就能吸引正法,自然有我们相应的法门,当然也不能执着于这个法门。

佛法有离恶行善的下士法,到无我解脱的中士法,然后断一切见的上士法。佛法虽然有分下、中、上的法,但无非是成佛之道,有着相依相攝的关系。我们不能带留中下士,成为人天道、小乘道,也不应舍弃中下士,因为这些都是成佛的法门。


当我看到:如有一人不顾一切,尽力游登岸上,望着水中的难友们,无动于衷,自己舒适的躺下来休息时,就觉得,原来发出离心还不够的。自己解脱了,可是眼白白的看着别人受苦,真的有点不忍心。所以要发就要发成佛的大志愿,发菩提心,修学佛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自利利他,彻底救度众生。虽然自己还没有那么强的决心和能力,可是我也要发,愿一直发,总有一天一定会成。


[
很好,初发菩提心,重在立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誓愿。名愿菩提心。进一步要修菩提心,方法如下:1.缘慈母的孝敬救度,扩及一切众生,而上求佛道。2.设想他人与自己一样,利生如爱己,进修到捨己利人。]

美秋《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发心,是立定志愿,所作所为,以所愿为目标而前进;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看回自己从接触佛法到现在,慢慢的趋向发菩提心,虽然还没有100%做到,就如印顺导师所说以此为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修行。由增上生心到出离心到菩提心,这心,是同样的一颗心,不同的是心量阔达了。

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学习佛法,有很多不同的法门,每个法门都适合不同根基的人,都是成佛的法门,不可以看轻任何一个法门,也不能只是以为只有某部经、某佛、某咒等就可以了。学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以免谤正法。

踏踏实实,简单的四个字,要做到啊

时时保持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正确的操作。


[是的,踏踏实实的学佛,就能渐渐累积成佛的资粮,趣向佛道。]

慧琦《成佛之道》 p49–59_心得报告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发心来修学。发心,需要坚定平稳的心来达到目标。
听闻佛法后,我就会发心希望能学得更好,再去回馈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说得容易但是要做却非常难。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会被外来的压力,人们冷酷的回应,被人怀疑的反应,一一被打败了,因为这一些种种的影响,甚至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我变得没自信,那我很容易就会被身边的环境牵着鼻子走,最后却没有去达到我要的目标。我发现到我的发心发愿的力量就被打压下来。还好我身边还有很棒的法侣可以成为我的榜样,她们处事不乱的把自己的工作处理得有条有理的态度和待人处事的方式,让我非常地敬佩,也常常把她们当成是我的学习对象。

经过不断的检讨自己的内心,我发现只有处在平静的心态下才能做好自己的本分,欢喜再做下一次。


[要学习静坐,静坐不只能让心平静,还能让心变得更清明,能帮助你处事不乱。]

晓文《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闻法而发心,随机而差别
自己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回观自己的发心,还是会留恋世间的,虽然知道福报享尽后,还是会在三道轮回,现阶段的我,并没有要出离的愿力,或许这也是根深蒂固的无明吧。

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我们不应该去偏执某一个法门而去诋毁另一个法门,反之,应圆融看待。

晓文合十


【没有出离心是因为还贪恋世间种种的欲乐,那就先发增上生心,确保来生还能得人身、听闻佛法。】

晓文《成佛之道》p37-49_心得报告

这一章谈的是“闻法趣入”,人身难得今已得,回观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一直都很平稳,没有家人的阻扰,身边又有许多善知识,虽然现在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而失去了一些共修的机会,庆幸自己还可以参与茶会,继续学习。
以前刚开始上佛学课时,都听不明白,但是记得继持师父说听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强求,往后有所薰习的话,一定会渐渐明白的,参与佛学课一段日子后,发现以前不明白的,现在开始清楚了,所以不要因为害怕不明白而拒绝上佛学课,那时抹杀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且如果在闻法前,做一些前方便如静坐,拜忏,念佛等,都可以帮助心安定下来,让闻法时更有效率,避免听法的三种过失。当然,闻法后,我们还要依法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晓文合十


【听闻佛法犹如熏习种子,第一次虽然听不懂,但已种下种子,以后再继续听闻,犹如不断灌溉,故种子最终得以发芽成长,就听懂了。】

怀友《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人有善根,不善根,善行,不善行种种差别。

发菩提心的人未必成就菩萨道。声闻学者也可以成就菩萨道。不要衡量别人做了什么。也不要position自己学佛的方向。

认为别人是小乘,大乘。也只是我们的心在分别而已。同样的认为自己只学一个法门。念佛,静坐就够了也是一种偏见。

将心打开,学佛可以很生活。很有趣。

谁说成佛一定要很无趣? 

[菩萨道行者发菩提心,最终能成就佛道,声闻行者发出离心,最终成为阿罗汉,除非他回小向大,才能成就佛道。所以发什么心就决定你以后能成就什么圣果,因此一定要position自己学佛的方向。

虽然法门无量,但如选择一种与自己相应的法门,一门深入去修学,不能说是一种偏见。]

可嘉《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这次阅读后最有感觉的莫过于这一段,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这一段让我思考,我到底为何想要学习佛法。
若以这三个士为基础的话,我想我应该不属于下士,因为我没有想过要升天。
若说中士,我亦没有想过要解脱生死。
至于上士与我根本沾不上边际。
那么我到底为何学佛?
我想我之所以学佛的原因只是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吧。
外境所带来的烦恼,情绪所带来的烦恼,内心所出现的困惑,我都想减少它们。
当它们都已被我消除了以后,我想我应该都不会介意继续在这个人世间轮回吧。
学佛恰好可以让我不断地减除烦恼,这正是我想要的。


[发增上生心是希望来生能够来人间或生天,能够过得更好。你既然要再来世间轮回,就是属於下士。要来人间最起码要守好五戒哦!]

诗云《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发现到自己学佛以后,一路以来所发的都属于求增上生心。不外乎,求身心、健康、名利,样样顺利。

然,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求增上生心是不足够的。因,到最后还是在三界打转。反而,更应该发起出离心/菩提心,了脱生死,得解脱乐。


[既然知道发增上生心还是要继续轮回,发出离心或菩提心都能让你了脱生死,你要选择发出离心成为阿罗汉还是发菩提心成就佛道?]

旭腾《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很多时候都忘了,其实我已经拥有了这世上最珍贵的财宝之一。那就是生为人身而在平时不好好的利用这个因缘用心增上,不留神就在原地踏步不前进。所有的福报成业报,障碍了学佛。看见的同时,是讨厌吗?也不是。是喜欢吗?也不。同时间内,感恩两报的显现让我成长,将我从两端回到中道。它是什么?福报?业报?头脑想的都不对,它是学习成长的资粮。都明了这一生是不会成佛的,唯有持续发愿去成就推动自己不怠慢学习。不只要能对生活负责,更要对生命做出付出去圆满。

随机的话,我还比较偏好从办事下手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去增上。同时也让我学习从动中由静下手去训练自己的理事无碍,也增强自己的承担力。保持这颗心,持续办事。


【对了,修学佛法就是要不断地精进,才不会入宝山空手回,从初发心到成就佛道,精进都贯彻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