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9, 2014

雪妮《成佛之道》p49-59心得报告


這次的讀後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在眼前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好壞,業報及遇緣成熟時,它都必然會發生。而當今的時代,我們的居住環境,處在怎樣的一個社會,就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科技發達,人文道德薄弱,自我及生命的價值觀很容易水波逐流。往好的一方面看,隨順那一般大眾的走向沒有什麼不對的。因為,它也是我們的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比較容易會繽紛色彩的世界裡迷失方向。

         我們往往會對於業報只是一個粗曠的認知,甚至是不懂。就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生活,當生活每一刻的變化出現時,如果不曉得因果觀,因緣觀,緣起性空觀,還有業報的關係,就會產生痛苦。每當痛苦出現時,不會去找答案或者變通,就會煩惱無盡的一直輪迴不息。但是,業報也不能隨隨便便的解釋,因為在沒有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業報之前,都不可以直斷地說這是業報。(雖然每一刻都是業的流動性質)只能說,這是一個學習。因為,大部分的人們都對於名詞及字語都會比較敏感。對於,宗教課題,都會比較過敏。就好像拜佛迷信修行,都會被誤解,扭曲,曲解。當你站在一邊時,就會有對立出現。唯有學習站在中間,才可以看清楚很多東西。所以,在讀到業的時候,才會明白和了解它的原意。

         分享我最近出現對立的就是與母親之間的溝通。意見及觀點出現分歧,各自都說對方迷信的那一刻,當下我就明白到當事情真實發生生在我們的時候,就會更加的了解到我們真的很容易不知不覺地站在一邊去看待事情。一種米養百種人,每一個人的業報不一樣。我們無法替代,或試著過度的幫忙,就會造成困擾。當放下對於想要她快快好轉時的心切,反而減低讓對方感到壓力,或者是不耐煩,或者是覺得為何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等。雖然,那些不能吃的東西確實真的會讓她有好轉的現象。以及,在照顧她時,會不知不覺角色轉換,媽媽變女兒;女兒變媽媽。豈不知,媽媽終究是媽媽,女兒終究是女兒。無法替代太多,唯有就是看清實相,保持平常心。進而學習互相尊重,體諒及陪伴。然後,在大家各自的自由空間裡,再如何去做調整及平衡。

[看清楚了每个人的业报都不一样,我们无法替代,就能接受一切的发生,再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处理,过后就放下,对己对人就不会造成困扰。]

雪妮《成佛之道》p37-49心得报告


人身真的很「难得」。那份「难得」,并不是从字面的词句去了解或领悟到的。感谢印顺导师,可以透过佛陀实践中以佛法传达宇宙的真理。在不断地六道轮回中,细述着生命中有一样东西,有一种实相,无论你妳有没有找到答案,或者了不了解,都无法逃离生老病死轮回的束缚。大家都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地生存着,却不知为何生灭。而一再地重复着,享受着,承受着,痛苦着,快乐着地生活。

       就好像最近与朋友交谈着时,也探讨到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的生命的源头的答案。探索着如果意识到是一只动物。(就如大家所说的畜生道)也无所谓。因为生命就是一生一灭地重复着。就算是做了一只动物,也要做有福报的动物宠物。也何乐而不为。只要努力地修福,至少不会像人类那样承受着诸多的痛苦。就连佛陀也是有一世是成为一只鹿。當我看着他,就会觉得替他可惜。可惜的是,不管成为什么,或者变成什么,那所谓的痛苦还是无法解脱自在。于是就告诉他,此话不能那么快地断定。能够决定自己可以变成什么人生,生命体,或者命运是在我们成为人身的这一个生命体所能够掌握的。除非,我们真的能够体会那样东西,或者领悟到宇宙的真理。佛陀之所以成为鹿王,也是因为在修行的菩提道路上的一段旅程。

       幸福的是,要离开所谓的成为人身的八难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我们会被眼前的事物所忽略掉。我无法想象,如果老了,或离开人世时,都还没接触到佛法,那个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打开双眼,所看到的世界,无论在哪一道轮回之中,都无法那么容易给你找到圆满的答案。不知道苦是为何,所谓的贪嗔痴慢又是为何?不知道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不知道,佛陀所要传达的修行是为何?而你成为人身是为何?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我朋友所分享的    本来无一物;处处惹尘埃。何不,处处惹尘埃;尘埃自化无。在处处陷尘埃之中,与之广结善缘。往比較正面的方向去體驗生活。就像佛陀的修行道路一样,累积经验(體驗),圆满具足,解脫煩惱,自在。我希望我的家人,老師們,朋友們都可以幸福快樂,自在。

[懂得与人广结善缘,往比较正面的方向去体验生活,过程中就是在累积福德资粮,您的观念是正确的,好好去实践吧!]

家炜《成佛之道》pg49-59_心得报告

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
在学佛的道路上,不难会听到:我是学南传的;我是学密宗的;我是大乘的。。。。。。而我,是学佛的。
不难发现,只要当大家一起学习、合作、公事,最后的结论是:We follow the Buddha’s way. 即便最后结果会是怎样,佛法,还是最终的结论。
有的人,喜欢写作,佛教写作营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他学习和发挥;有人喜欢唱歌,菩提工作坊、佛光青年,可以让他学习佛曲,体验箇中美妙;有人喜欢办活动,佛教会可以提供种种的平台让他发挥。
在于提携新人方面,只有一句:无论他是否有佛教底子,只要他肯用心,都欢迎加入~ 很高兴,今年我遇到的一班有潜质的年轻人,祝福他们。
祝福大家~


[很好,认识自己的发心,尊重别人的选择,最终还是趣向佛道。]

玉瑛《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進入了宝山,要努力挖宝。  
           
發菩提
不要好高騖遠,談玄说妙。 
          
如實而
取一滴水而棄大海。
佛教的大障
佛法受用正確,法它自己会跑,
真正用在生命里
加油丶加油丶加


[不要隨便加油,应该為发菩提心而加油。]

Friday, April 25, 2014

联俊《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发心对修行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初是我自己发心学佛,修行、发出离心、发菩提心,最终想修成正果而觉悟成佛呢!有了这些方向,依此修行通往涅磐的彼岸,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初时尽管困难重重,难免会遭遇挫折,但这些困扰不致于构成大妨碍,至今我仍持续着,虽然仍然面对多个问题的考验。发了心才有趣向,方能达到正真道果。只要发何等心,就修何等行,就会求得何道果。在行愿茶会学习这么久了,现在我既然跟三位高级过我的一起学习,感受一些压力,也激发我更加努力修学。修学佛法也这么久了,我所认识到的佛学觉得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相对于以前,佛教已经与过去不同,也与过去有所差异,现已得到广泛的肯定。佛法其实是极其复杂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字或词去概括它。它的确是蓬勃向上的,广泛的流传至今,所提倡的价值观,得到多方面的认同。 
联俊行者祝福大家    


【佛法没有很复杂,只是我们有太多的主观意识心态,使到我们不能如实观照,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学佛的道路上只需清清楚楚自己的方向,发的是什么心,一步一步的去修去行就是了。】

添源《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1.适合自己学习修行佛法的根性可能不是当下所闻法,而是依自己的发的心愿而定。

2.发心者主要分为下士,中士,和上士,最圆满的是发菩提心,自利利他,助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涅磐。中士发心者,自有能力脱离痛苦,没有帮助在受苦难的众生,不能说是大悲,下士者,当下修一切善缘,下一生能得好报。

3.下士法是基础,中士法是由下士法而产生,上士法有包含中下士法,是一体的法门。高楼从下城建上高城,没有下城和来最高峰。

4. 修行佛法不可只发增上和出离之心,也不可抛弃中下士法,也不可有一点点的成就,自我主章,为被佛的教诲。


【了解了每个学佛人可以有不同的发心,你现在发的是什么心?】

家民《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学佛初期,目标很简单,为了要上进一些,改变坏习惯,学习一些智慧,希望可以帮助其他人,再让生命品质可以提升,愿可以拥有一个比较快乐美满的生活。不断地忏悔、修福报智慧,希望生命可以现乐后亦乐。

可是,当经过不断的修行,开始发现这并不究竟,看到这还是在三界中打滚,受生死轮回之苦缠绕。慢慢的感觉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竟而发起出离三界生死的志愿,愿自己可以了脱生死,涅槃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曾有一段时间觉得世间一切都是假相,只顾自家修行。犹如问中提及,船舶失事,众生跌落水里,我一心尽力游登彼岸,忘了身边的难友们。自救途中,发现自己的慈悲心不足,只顾自身脱苦,忘了学佛的初心:帮助其他人。

看到自己的缺后,就马上发下菩提心,愿自己在修行的路上务必自救救人、自利利他。从前的帮助,以为是生活上的救济;现在感觉到那并不究竟,不是真正的离苦。苦因贪嗔痴还在,何能谈得上离苦呢?只有帮助他人看到轮回之苦,发心出离,见性开悟,再帮助其他众生,那才是究竟乐。

这就是现在的方向,明确肯定。

家民合十

[给予人生活上的救济虽不究竟,但这也是度众生的方法之一,还是要继续。在这基础上,再去教导众生究竟的离苦之道!]

家民《成佛之道》p37-49_心得报告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

众生身有老病死三病;心有贪嗔痴三病:如来为此而出世。

不断的观照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观察到这些缠绕的病,有时还会体会到佛陀为什么当时会选择出世。不断的生死轮回,全因这身心三病。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忧愁烦恼、种种的相都是缘由心病。生活中的一切发生,都是一幕又一幕的映像,看似精彩,却不着地。停下脚步,静静地看一看,发现到这些映像其实不断的重复着他的模式,没始没终,自己也迷乐在其中。

看到了、感觉到了,那又怎样?

自己还是迷茫着。到底还在找什么?不知道。

只有不断发愿、做功课、修福修慧,愿能早日成佛道。

家民合十

[只因贪爱不捨,还想舔刃上蜜,才会搞成迷茫不悟。]

素凤《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每一次做完108拜後,我都會發願每一位眾生都擁有機會聽聞佛法,了脫生死,離苦得樂,自在安詳。

如何才會和我的願相應呢?除了聽聞佛法守五戒、修十善業,和他人分享,勸奉他人學佛。

【不要急,先储蓄成佛的资粮,安于当下。】

德福《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讀完這篇,對於次第會更加了解。之前的我也不是很了解什麼三乘,五乘等等。直到讀完才發現學佛是有次第性,一步一步修而不是沒有方向,沒有了解就去修。

先說自己的感想,外面很多老菩薩,學佛因緣真的很少。反之他們都以淨土法門,念佛號作為他們的修行。或許因為年紀老了,也或許他們眼睛看不見,又或許他們不認識字等等因素,所以很多老菩薩放棄了佛學裡面的經論,只選擇方便法門誦持佛號。

回看自己,因緣具足,眼睛很厲,看佛經和思考沒問題,覺得真的有很好很好和很難得的福報和因緣,才能有機會接觸佛法,生在中國,還能誦經,讀研佛經論。隨便缺少一個因緣,可能就沒機會學佛脫離輪迴。

很多時候,佛教真的很難去辨認,因為世間太多的五花八門,什麼樣形式的和尚出家人,所謂佛教徒修行者等等,可能借用佛教名譽或說100句佛法但裡面有一句不是佛法。試問我們怎樣去分辨呢?加上年長者,對佛法的經論一竅不通,如果遇到不是正式的修行者出家人,卻以出家人的身份弘揚佛法,試問那些年長者平時只是念佛號的,可以分辨得出依法不依人這句話嗎?

或許以上說到的會有些過分,但從心裡卻覺得佛法真的對我幫助很大,因為有很多佛教經典,還有很多開悟大師流傳下來的經論,真的是要以個人去修行去閱讀去了解去進步,而不是單靠僧人說法,哪怕遇到以僧人的身,修假法呢?所以我們要以經論智慧來分辨和對質他們所說的佛法。

所以這篇裡面有一句話我很受惠,就是取一滴水,而棄大海。佛法真的就如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八千法門,來度我們。但我們還是要和佛法相應,和因緣碰上,才能夠取得那麼一滴水。所以又一句話出現在腦海,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繼續在五乘裡面一滴一滴慢慢打好基礎吧!老實念佛,老實修行。德福合十


【既然已经知道难得自己有这么好的福报学佛修行,就更要精进用功,不要等到年老了,很多事变得有心无力,那就辜负了这一期生命里这么好的学佛因缘。经论的智慧还是外在的,最重要还是通过实修把他内化成自己的智慧。】

薇丽《成佛之道》p-37-49_心得报告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一直以来都听闻“人身难得”,读完这一章节后,才发现要得人身,是需要具备这么多条件的。而得人身,又能听闻佛法,更是多么的难。我有此因缘学佛,真的是多么地幸运。同时也为自己不够精进而感到惭愧,也不愿自己临命终时,感慨懊悔,空过一生。

薇丽 合十


【那就设定目标,看看自己发的是什么心,发愿然后行动吧!

德福《成佛之道》p37-49_心得报告

這一篇說到我們修學佛法時,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和形容我們聽了很受惠的佛法後到底有沒有用功去修行?對我而言,這篇可能很相應,因為好像說著我呢。感覺自己就跟杯有了裂縫,即使清淨無毒,但是卻漏得一無所有。但卻不是不注意不專心去聽聞佛法,而是就吸收和詮釋的太少了。
所以可能今天聽聞了一些佛法,明天還記得一些,但過多幾個星期要我再從記憶中搬出來,好像一無所有。
接下來有說到佛法是藥,這一篇我對開照法師第一次開示時特別深刻。因為在我生命中是第一個聽到他說,佛法只是藥,用多或用錯都會弄巧反拙。我聽到是覺得非常讚歎,因為形容得太貼切了。往往很多佛教徒求這個求那個,幾乎什麼都習慣依賴了。卻不知佛法是幫助我們去讓我們更有智慧而不是去向佛或菩薩求更多想要得到的。
所以對症下藥這四個字,是非常貼切的。佛法真的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來對質我們,處理問題。聽到最深刻最有感觸的一個例子: 有人找師父,說要師父給個出門不會遇車禍的例子,然後信徒可以努力去修以便出門真的就不會遇到車禍。
結果師父真的就給了信徒解藥,而那個解藥既然不是要求什麼佛,求什麼菩薩。而是師父要求信徒做三樣東西,就可以確保自身在路上不會遇到大車禍而減少車禍發生。
1.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下,保持時速。
2.專心駕車。不接電話,不東張西望。
3.睡眠足夠。確保駕車時不會昏沉愛睡。
哇,聽了這個才知道什麼是智慧,什麼是佛法。而不是一定要在佛教經典上才是佛法。真的深深感受到世間每一個都是法,禪,都跟我們息息相關。覺得真的不想在路上遇到車禍,就以上三樣東西我們做到,就是我們要的解藥啊。
最後說到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真的覺得要離開八難,才能得人生,才能聽聞佛法。所以更加感觸的說,不精進修行學佛,哪怕接下來輪迴到畜生鬼道,也不知道要再苦轉生死多少千萬億輪,才能得那麼一個人身。再不精進修行。又轉個千萬億輪。所以觀想大海裡的烏龜剛好頭伸出來就穿上木頭裡的洞,真的是。。。。。。停止觀想,當下修行。


【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了或看了要有感觉,然后付诸于行动。向佛菩萨祈求不是要菩萨给我们什么,而是通过佛菩萨的加被让我们更加精进,自己还是需要行动的。就如同生病了得到解药也是需要用上才能帮助你。】

芹妤《成佛之道》p19-34_心得报告

来到第二章,渐渐对学佛开始去知。过去为什么我要学佛?别人学佛,看起来很自在。心里产生崇拜,就跟着去学佛。来到今天,我觉得学佛是无止尽的。赞叹导师可以写得这么深入,虽然我不是全然明白。我庆幸自己现在还在学佛路上,当中曾经中断。归依佛,是恭敬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是依法以摄受僧伽。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是以此法来感召大众,让大众为这人生大事而集合拢来。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从自身做起,关照自己的内心,再做调整。这一切要感恩供修的力量,借助大众的力量推动我去用心学佛。


【既然觉得学佛是无止尽的,你愿意生生世世走在成佛之道吗?】

凯薇《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提醒学佛者莫再等待或懈怠。听闻正法而发心休学,发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也就随机差别而成了种种差别。可能是为我们说法的法师没能够识别每个人的根性和学佛程度的浅深,所以就用了自己的沟通方式来弘扬佛法,而每个人对于听闻的法做了不同的诠释,所以造成了差别。

佛法中的下品人,是指求增上生心的。以前的我是抱着这种希望来生会得到更好的果报的心态。了解苦集灭道,得知轮回是苦的,因为会在来世继续造业,就算是看见了眼前的快乐,但却没有意识到轮回在生死无常中。唯有发出离心才能解脱生死,离去烦恼。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这句经文,并不能完全明白。大约了解的是佛法是“随机” 方便,五乘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三乘分为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最终归于成佛的一乘,也叫大乘。修学佛道,不应滞留于中下,也不是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都是必经之路,菩萨所行道。学佛没有捷径,老老实实做功课吧。

[ 随机成差别,从适应众生根性来说,差别在于发心:增上生心、出离心和菩提心。]

芹妤《成佛之道》p49-59_心得报告



要学佛,就是要发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时时检点自己的发心。
学佛不是约束,是发自内心,发增上心。
学佛是愉悦,把佛法融入生活里。
这一年来重新投入佛学课程,觉得自己有所不同。要再有所不同,就是继续修行。

[ 要再有所不同,更进一步可以发出离心吗?]